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朝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朝阳市第九届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13:37:18  浏览:966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朝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朝阳市第九届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辽宁省朝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朝阳市第九届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朝政发〔2009〕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朝阳市第九届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已经2009年2月25日朝阳市第九届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



朝阳人民政府
二OO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朝阳市第九届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2009年2月25日市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朝阳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产生的新一届市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依据《国务院工作规则》、《辽宁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有关规定和市政府工作需要,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市政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上级领导机关和市委的指示、决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忠实履行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第三条 市政府工作的准则是,坚持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廉政建设。

第二章 组成人员职责
第四条 市政府由下列人员组成:市长、副市长、秘书长,依法经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市政府所属委、办、局主任、局长。
第五条 市政府组成人员要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始终把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造福人民作为第一责任,把依法行政作为第一准则,把廉洁勤政作为第一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忠于职守,勤勉廉洁,各尽其责,精诚团结;服从命令,顾全大局,切实维护政令统一,确保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得到贯彻落实。
第六条 市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市长领导市政府的全面工作,副市长协助市长工作。
第七条 市长召集和主持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和市政府其他例会,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市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进行部署。
第八条 副市长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在分管范围内落实市政府决策的事项,及时向市长报告工作中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受市长委托,负责其它方面的工作,并可代表市政府处理涉外事务。
第九条 秘书长在市长领导下,负责处理市政府的日常工作。
第十条 市长出国活动期间,由负责市政府常务工作的副市长(以下简称常务副市长)代行市长职务。
第十一条 市政府组成部门实行主任、局长负责制。主任、局长全面独立负责本部门工作。
第十二条 各组成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市政府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制定规范性文件,发布和落实行政措施。定期向分管副市长汇报本部门工作,及时报告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对需由市政府决策的问题提供可供选择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三条 市审计局在市长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职能,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十四条 市政府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市长助理、副秘书长等职位。市长助理、副秘书长按分工协助市长、副市长联系协调有关工作,并参加市政府组成人员的会议和活动。
第十五条 不是政府组成人员的市政府其他部门主要负责人,履行列入政府组成人员的委、办、局主任、局长职责。

第三章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第十六条 市政府要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第十七条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十八条 严格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入,完善监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十九条 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第二十条 强化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政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章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第二十一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健全重大事项决策规则和程序,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集体决策。
第二十二条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及财政预算,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革发展稳定方面重大政策措施、社会管理的重要事务、规范性文件制定出台等关系全局的决策,由市政府全体会议或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和决定。
第二十三条 市政府各部门提请市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并经专家或研究、咨询机构等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和合法性论证;涉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应当充分协商;涉及各县(市)区的,应当事先听取意见;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必要时应举行听证会。
第二十四条 市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前,根据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直接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基层群众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特别重大事项,在决策方案形成后,要按法定程序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第二十五条 市政府召开的全体会议、常务会议,讨论规范性文件,研究重大政策、措施,可视情况邀请民主党派、社会团体负责人列席。
第二十六条 加强政府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预见性。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工作部署,市政府确定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具体分解后下发执行。执行中根据形势和条件等的变化需进行调整的,按照相关决策程序适时作出调整。政府各部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市政府的各项决策,及时跟踪和反馈决策执行情况。

第五章 坚持依法行政
第二十七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规定,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行政权力,强化政府责任,规范行政行为。
第二十八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根据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履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政府职能的需要,按照法定程序,适时制定、修改或废止规范性文件。
第二十九条 市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制发工作按计划进行,规范性文件年度制发计划由市政府法制部门组织编制。社会各界通过信访、政府网站、市民投诉中心等规范渠道对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发提出的建议,有关部门应予重视,合理建议应予采纳。
第三十条 各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省、市政府的决定、命令,并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涉及两个及以上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报请市政府制定或由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范性文件。其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事项及重要涉外、涉港澳台事项,应当事先请示市政府;部门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发布前须经市政府批准。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市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审查,未经法制部门审查合格的,不得发布施行。
第三十一条 市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实施后要进行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完善。 
第三十二条 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第六章 推进政务公开
第三十三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第三十四条 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市政府及各部门制定的政策,除需要保密的外,应及时公布。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会议,可根据会议内容,邀请新闻媒体旁听。有关会议内容报道,由市政府办公室审核后,报请秘书长同意,重大事项的报道须请示市长同意。
第三十五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应当遵循公平、公正、便民的原则,公开政府信息。凡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公开的事项,均应通过市政府网站、朝阳政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主动、依法、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在不违反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各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予以提供。
第三十六条 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市政府及各部门应当及时发布重要政务新闻,市政府新闻办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市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发布内容须经秘书长审定,涉及重要事项的发布须报请市长或常务副市长批准。
第三十七条 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凡经批准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原则上全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实行集中审批,“一站式”服务和统一收费,实现行政审批公开、公平、公正、便捷、高效。

第七章 健全监督和问责制度
第三十八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负责地报告工作,接受询问和质询,依法备案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要认真负责地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努力提高办理质量。 
第三十九条 市政府各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接受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同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查处和整改并向市政府报告。
第四十条 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健全政府层级监督制度。市政府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行政复议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严格落实行政复议决定及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主动征询和认真听取下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十一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认真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对新闻媒体报道和各方面反映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查处和整改,并向市政府报告查处和整改情况。
第四十二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的畅通;市政府领导同志及各部门负责人要亲自阅批重要的群众来信,主动接待群众来访,及时协调研究和妥善解决来信来访群众的合理诉求。
第四十三条 市政府办公室根据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的指示,行使市政府的督查职能,围绕市政府重要决策和重点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及时进行督促检查,对各县(市)区和市政府各部门政务工作完成情况全面进行考核评价。
第四十四条 建立行政机关责任检讨制度,全面实施行政问责,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严格责任追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市政府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对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按程序和时限积极主动地办理。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问责。被问责的单位及有关负责人要向市民公开道歉,公布整改方案,限期改正;需要采取其他方式追究责任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八章 加强廉政建设
第四十五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从严治政。对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按程序和时限积极负责地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事项要坚持原则不得办理;对以权谋私、权钱交换等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
第四十六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规范公务接待,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礼和宴请,不得接受基层的送礼和宴请。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
第四十七条 市政府组成人员要廉洁从政,严格执行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不得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利用职权违反规定和程序干预各类市场经营活动;要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得利用特殊身份拉关系、谋私利。

第九章 会议制度
第四十八条 市政府实行市政府全体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市政府业务会议以及市政府工作会议制度。
第四十九条 市政府全体会议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和市政府各组成部门主任、局长组成,市长助理、副秘书长参加,由市长召集和主持。市政府全体会议议题由市政府办公室征求市政府领导同志意见后提出,经秘书长审核并报请常务副市长审阅后,由市长确定,必要时由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确定。提请会议审议的文件由市长审定。市政府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重要工作部署,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措施;
(二)分析经济形势,讨论重要规范性文件草案和市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三)讨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四)需要市政府全体会议讨论的其他重大事项。
市政府全体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特殊情况可临时召开。根据需要安排政府组成部门以外的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
第五十条 市政府常务会议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组成,市长助理、副秘书长参加,市政府法制工作办公室、市政府督查室、市财政局列席,根据议题需要安排其他部门和单位列席。常务会议由市长或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召集和主持。常务会议议题由市政府办公室向各位副市长征集,经秘书长审核并报请常务副市长审阅后,由市长确定。提请会议审议的文件由提出议题的副市长审定。市政府常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讨论决定报告省政府和市委的重要事项;
(二)讨论通过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的议案和重要报告;
(三)讨论通过由市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和重要行政措施;
(四)讨论研究市政府全面工作和重大事项,研究决定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请示市政府的重要事项;
(五)传达和贯彻上级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精神,讨论决定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重要会议;
(六)讨论决定以市政府名义授予集体、个人荣誉称号等表彰奖励事项;
(七)分析经济形势,并作出相应决策。一般每季度进行一次。
(八)决定和部署市政府其他重要工作事项。
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上每月召开两次,如需要可临时召开;根据需要安排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列席会议。
市政府常务会议须有组成人员半数以上出席方能召开。提交常务会议讨论的应属全局性问题和对全局工作有重大影响的专项问题。凡分管副市长职权范围内能够研究解决或通过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市政府业务会议能够协调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之间沟通协调而未沟通协调的问题、会前未征得主持人同意而临时动议的问题,不应提交常务会议讨论。凡提交常务会议研究解决的问题,主管部门应提出两个以上解决方案,并征得分管副市长同意。常务会汇报材料须经市政府办公室审核。常务会讨论通过的文件需下发的,须经市政府办公室再审核,其中规范性文件须经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审核。常务会议需要汇报的,须由议题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汇报,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草案由市政府法制办汇报。汇报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一般不超过15分钟,汇报材料文字量一般应控制在2000字以内。
市政府常务会议就有关议题进行讨论时,分管副市长应首先发表意见,其他会议组成人员如无不同意见和补充意见,只作表态性发言,由主持会议的市长或常务副市长作出最终决定。
第五十一条 市长办公会议由市长或受市长委托的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副秘书长主持召开,研究、处理市政府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市长办公会议不定期召开,会议议题由市长提出,或由副市长提出建议,市长确定。提请会议审议的文件由主持召开会议的市政府领导审定,参加会议人员根据需要确定。
第五十二条 市政府业务会议由市长、副市长或受其委托的市长助理、秘书长、副秘书长主持召开,研究、处理各自分工范围内的具体问题。业务会议议题和提请会议审议的文件由主持召开会议的领导确定。市政府业务会议不定期召开,根据需要安排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参加。
第五十三条 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市政府业务会议的会务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会议议题确定后,提交会议审议的文件及有关材料一般须由市政府办公室于会前送达与会领导。
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市政府业务会议均须作会议记录并存档,会后一般须整理形成会议纪要。市政府全体会议纪要由秘书长审核,市长签发;市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由秘书长审核,常务副市长签发,必要时由常务副市长提请市长签发;市长办公会议纪要和市政府业务会议纪要,由秘书长或对口副秘书长审核,主持会议的市长、副市长签发。副市长主持召开的市长办公会议,涉及其他副市长分管工作的,会议纪要须经分管副市长审核后,由常务副市长或市长签发。
第五十四条 加强会议计划管理,严格会议审批。
市政府及政府各部门以市政府名义承办召开各类工作会议,必须贯彻精简、高效、节约的原则,压缩会议时间,控制会议规模,节省经费支出。全市性会议应尽可能采用电视电话会议等快捷、节俭的形式召开。
应由市政府部门召开的全市性会议,不以市政府名义召开。各部门拟以市政府名义召开全市性会议(含电视电话会议,下同),须在年初将会议安排意见(包括会议名称、时间、地点、会期、参加人员及规模、所需经费及来源等)报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汇总审核后,提交市政府常务会审定。会议承办部门须依据市政府办公室发出的会议计划批复通知单落实会务工作,会议结束后,须将会议文件汇齐交市政府办公室备案存档。遇有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召开的,应提前5天将会议安排意见报送市政府办公室,履行临时审批程序。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大力压缩会议,能不开会的应采取其它方式进行工作部署和指导;能合并召开的会议要合并召开。各部门召开的会议,一般不应请各县(市)区政府负责同志参加。确需县(市)区政府副职领导参加时,由分管副市长提出意见,报请常务副市长审批;需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须报请市长审批。

第十章 公文审批制度
第五十五条 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报送市政府审批的公文,应当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和市政府的有关规定。公文内容应当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请示、报告类公文,须由报文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发。对不符合格式要求、违反行文规则和不按规定程序报送的公文由市政府办公室退回报文单位。
第五十六条 上级机关来文,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以及其他单位向市政府报送的公文,由市政府办公室统一受理、承办。报送市政府的公文,须由市政府办公室登记后按照规定程序和领导分工呈送,无特殊情况报文单位不得直接报送市政府领导个人。市政府领导收到直接报送请求批示的公文,一般不先作批示,应交市政府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对带有审批事项的公文,市政府办公室一般应先转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意见。市政府领导批示过的公文,由市政府办公室统一转办、处理。
第五十七条 市政府领导同志一般应在呈送公文的当天批阅。审批公文应提出明确的批示意见。对于一般报告性公文,圈阅表示已阅知。对于有具体请示事项的公文,明确批示同意、不同意或其他具体意见。重要事项的请示,须报送常务副市长、市长审批。事关重大问题的,须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第五十八条 市政府及市政府各部门要大力精简公文和电报。行文应当确有必要,注重实效,严格控制公文规格和发文数量。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制发的公文,其内容应属于关系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改革方案、政策措施、行政规范以及需要全市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执行和周知的重要事项。
第五十九条 市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通告和规范性文件,向省政府报送的请示、报告,向市委报送的重要文件,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提出的议案和报告,市政府管辖范围内的人员任免文件,须经市政府办公室或其他指定部门审核(其中向省政府报送的请示、报告再经秘书长审核),经分管副市长审阅后,由市长签发。
第六十条 以市政府名义向下发文,经市政府办公室审核,分管副市长及其他有关副市长审阅后,由市长签发或市长授权常务副市长签发。
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发文,经市政府办公室审核后,由分管副市长签发,涉及其他副市长分管工作的,由常务副市长签发;属市政府办公室职权范围内的发文由办公室主任签发。
第六十一条 以市政府名义发送省政府部门的函件,一般由分管副市长签发;涉及其他副市长分管工作的,应先经其他副市长审阅;重要函件,由常务副市长或市长签发。
第六十二条 市政府及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的下行文件除确需保密的外,应当通过市政府网站、朝阳政报等载体向社会公布,经秘书长同意,可以在新闻媒体发布。
第六十三条 市政府各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行政职责,属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由部门自行发文;需其他部门按职权协办的,由相关部门联合发文。应以部门名义的发文不得请求市政府批转或市政府办公室转发。
第六十四条 联合行文应明确主办部门和协办部门,部门间如有分歧意见,主办部门须主动与协办部门协商,协办部门要积极配合。经协商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主办部门应列出各方理据,提出建设性意见报市政府,由分管副市长负责协调。
第六十五条 市政府各部门之间对有关问题未经协商一致,不得各自向下行文。未经市政府批准,市政府各部门不得直接向下级政府行文。属于业务性较强及行业性的重要工作,或其他需市政府同意的事项,报经市政府分管领导审定后,可加“经市政府同意”字样,由部门行文。未经市政府同意,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不得对外行文。

第十一章 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第六十六条 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须将行政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市政府。
第六十七条 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应按阶段向市政府报告工作计划和执行情况,及时报告涉及全局的工作方针、政策和市政府会议、文件要求报告的事项。
第六十八条 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地和有关职能部门须按规定的时限要求将情况报告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并及时续报有关情况。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接到报告后,要按程序迅速报市政府有关领导和省政府,并按要求续报有关情况。对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也须按程序及时报告。

第十二章  内、外事活动制度
第六十九条 市政府领导到基层开展调研、视察、考察、现场办公等活动,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除根据需要可由有关工作人员导引路线外,各县(市)区不得安排当地领导迎送。市政府各部门负责同志下基层工作,按此原则执行。
第七十条 为保证市政府领导同志集中精力研究处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除上级机关和市委、市政府统一组织安排的外,市政府领导同志一般不出席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召开的会议及其所安排的接见、照相、颁奖等活动;不参加题词、剪彩、奠基、庆典等礼仪性活动。
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一般不得邀请市政府领导同志出席本地、本部门举办的事务性活动,确有必要,应事先与市政府办公室联系。市政府办公室根据市政府领导同志分工及有关规定,提出意见报批。
第七十一条 市政府领导同志内事活动的宣传报道要从严掌握。市政府组织举办或经市政府批准举办的有重大影响的会议和活动,要按经审定的方案进行新闻报道。市政府领导同志召集的各种会议,需要作新闻报道的,由市政府办公室安排。
第七十二条 内事接待坚持统一安排、分工负责的原则。国务院及其工作部门和省政府派出的各种工作组、检查组、督查组、调研组等来朝检查、指导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室提出安排意见,由秘书长审核并报请市长、分管副市长同意后组织实施。省政府工作部门派出的各类工作组来朝,由对口部门提出接待安排意见,报请市政府办公室协调市政府有关领导参加。除重大接待任务外,原则上一般应由一位政府领导参加接待活动。
外市及省外各地政府组团来朝进行学习考察,由市政府办公室提出接待方案,经秘书长审核并报请市长或分管副市长同意后组织实施。外地政府部门来朝学习考察,实行部门对口接待,需市政府领导参加的,由负责接待的部门报请市政府办公室协调安排。
第七十三条 市政府领导同志及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出国进行考察、招商等活动,由市外事部门提出意见,按有关规定程序报批。
第七十四条 市长、副市长会见来访的外宾、港澳台人员及华侨,由秘书长协调安排,市外事部门负责接待工作。经各部门联系来访的外宾、港澳台人员及华侨,需市长、副市长会见的,须分别经市外事部门、台办、侨办对有关情况进行审核并报批后,由秘书长协调安排。

第十三章 出差、出访等请示、报告制度
第七十五条 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外出报告和请假制度。市政府组成人员及其他领导干部因事外出,须事先按有关程序请示、报告。
市长外出,应事先向市委报告,并由秘书长通报市政府其他领导。副市长、秘书长外出,须向市长请示;市长助理、副秘书长外出,须向其协助工作的副市长请示,并应向市政府办公室通报外出的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返回后应及时向市长或有关副市长报告并通报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须将各位领导外出情况及时报告秘书长。
第七十六条 县(市)区长离开朝阳3天以上,须于事前以书面形式报市政府办公室,经市政府办公室报请市长批准。
市政府各部门主要领导外出1天以上,须于事前向分管副市长请示;外出超过3天以上,经分管副市长同意后,以书面形式报市政府办公室,由市政府办公室报请市长批准。
市长外出期间,由常务副市长代行准假权。
以上领导干部外出返回后,须按请假程序向批准领导销假。  
第七十七条 市政府实行领导工作补位制度。某一领导同志外出或因工作任务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难以调整时,由市长或常务副市长、秘书长协调安排其他领导同志进行工作补位。

第十四章 学习制度
第七十八条 市政府领导同志要做学习的表率,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发展变化新趋势,不断充实新知识,丰富新经验。要不断创新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除自学外,通过集中学习、举办讲座等方式,组织学习政治、经济、科技、法律和现代管理方面知识。
第七十九条 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除参加市委常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活动之外,每季度集中学习一次,每次1天。市政府领导同志集中学习时,市政府副秘书长参加,根据需要可吸收市政府工作部门负责同志参加。
第八十条 市政府办公室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结合朝阳实际,年初排定全年学习计划,每次集中学习前,将本次学习活动安排印发给每个参加学习人员。
第八十一条 学习日应保持相对稳定,如遇特殊情况可以提前或推延,不得取消。

第十五章 纪律和作风
第八十二条 市政府组成人员要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工作部署,严格遵守纪律,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第八十三条 市政府组成人员必须坚决执行市政府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可在市政府内部提出,在没有重新作出决定前,不得有任何与市政府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和行为;代表市政府发表讲话或文章,个人发表涉及未经市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及事项的讲话或文章,须事先经市政府同意。 
第八十四条 市政府各部门发布涉及政府重要工作部署、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事项的信息,须经过严格审定,重大问题须向市政府请示。
第八十五条 市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和外事纪律,严禁泄漏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因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等,坚决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十六章 附 则
第八十六条 市政府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适用本规则。
第八十七条 受省政府工作部门和市政府双重领导的机构,参照执行本规则。
第八十八条 本规则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八十九条 市政府办公室根据需要,按本规则对有关规定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湖州市旅游管理办法

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


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州市旅游管理办法的通知

湖政发(2004)8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现将《湖州市旅游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四年十二月二日


湖州市旅游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市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国家旅游局《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和《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等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旅游开发建设、旅游经营服务、旅游监督管理,以及进行旅游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发展旅游业实行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四条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旅游管理工作,依法履行行政监督检查管理职能。
各县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管理工作,依法履行行政监督检查管理职能。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按各自职责,主动支持,积极配合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旅游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共同培育和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五条 旅游行业协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依照章程的规定开展活动,完善行业自律制度,发挥指导、沟通、服务等功能,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

第六条 市、县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在对本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普查评估后,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修编),在征得上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计划部门应配合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编制(修编)旅游发展规划,做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制定工作。
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可根据市、县区旅游发展规划,结合当地实际,编制本乡镇的旅游发展规划,征得上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 编制(修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应贯彻旅游资源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和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本地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上级旅游发展规划为依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水陆交通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各有关部门在编制相关规划时,应当征求同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统筹考虑旅游功能,为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留下空间。
第八条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应当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健康发展。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一般为期限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修编)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应当遵守国家关于旅游规划技术标准的要求。
第九条 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基础条件;
(二)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三)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
(四)综合平衡旅游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
(五)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
(六)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七)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表和附件。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第十条 依法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鼓励国内外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在本行政区域投资开发、经营旅游业。有关措施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依据上级政策制订,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 投资开发、经营旅游业,应当符合当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
建设、交通、林业、水利、环保、文体、宗教等部门,应共同做好旅游资源的综合保护与开发利用,以资源保护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资源保护。 第十二条 旅游开发建设,应符合旅游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掘资源内涵,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人文和自然特色。
第十三条 开发建设旅游景区(点),应同时配套建设相应的商业、安全、卫生、交通、通信服务等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并按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设置正确的公共信息图形标志、符号,建筑规模和风格应与景区(点)环境相协调。
旅游相关基础设施与游客接待服务不相适应的旅游景区(点),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督促旅游景区(点)管理机构或经营者予以改进。
第十四条 禁止开发建设破坏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坏文物与景观,以及低级、庸俗、封建迷信等有害旅游者身心健康的旅游项目。
第十五条 在旅游景区(点)、重点旅游线路沿线的规划保护范围内,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擅自从事开山、挖沙、采矿、取水、建坟、采伐和捕猎活动。
第十六条 在旅游景区(点)内从事工程建设活动,须严格按照经批准的工程规划进行,并报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工程建设活动不得损害旅游资源或擅自改变旅游景区(点)的地形、地貌。
第十七条 在旅游景区(点)内新建、重建和设立宗教活动场所,举办非通常宗教活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第三章 旅游经营

第十八条 从事旅游服务经营活动的旅游经营者应依照法定程序取得相应的资格,申请并取得相应的许可证照后,方可从事相应旅游服务经营业务。
第十九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旅游信息网络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公共旅游信息采集、统计、发布工作,为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服务。
旅游景区(点)管理机构和旅游经营者应如实提供公共旅游信息基础资料。
第二十条 实行旅游经营者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和年度复核制度。旅游经营者应当实行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取得服务质量等级。
未取得服务质量等级的旅游经营者,不得使用服务质量等级标志和称谓。
第二十一条 宾馆、饭店申请星级评定和升级的,应向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委员会提交星级申请报告及其它必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及评定》标准,县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委员会负责一、二星级评定和三星级初审上报;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委员会负责三星级评定和四星级以上初审上报。获评审批准的,颁挂相应的国家星级旅游饭店标志牌。
第二十二条 旅游景区(点)申请质量等级评定和升级的,向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申请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县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A级和AA级评定;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AAA级以上推荐上报。获评审批准的,颁挂相应的国家旅游区(点)质量等级标志牌。
第二十三条 申请设立旅行社,应按《旅行社管理条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二十四条 旅行社应按核定的经营范围开展经营活动,不得超范围经营。未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不得从事旅游业务,或以业务合作、咨询服务、疗休养等为名,变相从事旅游业务。
第二十五条 经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依法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外地旅行社方可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设立非法人分社,并接受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旅行社组织旅游应当向旅游者提供真实信息,所发布的旅游业务广告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禁止利用虚假广告欺骗旅游者。
旅行社必须每年按时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在与旅游者订立旅游合同时应当推荐旅游者购买相关的个人保险。
第二十七条 旅行社组织旅游,应当与旅游者订立规范的书面旅游合同。旅游合同应明确游览日程与路线,游览景点与时间,娱乐场所与时间,交通工具种类与标准,住宿、餐饮地点与标准,导游服务内容,旅游价格,违约责任等事项。
旅行社及其导游等从业人员应当严格履行旅游合同,要求变更旅游合同必须征得旅游者的同意。
第二十八条 旅行社接待旅游团队,应安排已取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或旅游定点服务资格的旅游经营者,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就餐、购物、游览和租用车船等服务,保障旅游者得到安全、优质的服务。
第二十九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行社实行年度检查制度。旅行社应当接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服务质量、旅游安全、对外报价、财务管理等情况的监督检查,提交有关文件、资料。
第三十条 旅行社从事导游活动的人员,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取得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导游人员资格证书,并依法取得导游证。
导游人员从事导游业务活动,必须遵守《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按规定职责和标准为旅游者提供服务,自觉接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无导游证的,不得从事导游活动。
第三十一条 旅行社及其导游等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规定和旅游合同的约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擅自改变行程安排;
(二)擅自改变、减少或者增加游览、服务项目;
(三)安排内容不健康的游览、服务项目;
(四)降低服务标准;
(五)擅自提高服务价格或者加收服务费用;
(六)将投保的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保险费在服务价格中单独列项;
(七)强制旅游者购物、接受服务或者向旅游者索要小费;
(八)收取旅游者购物的回扣;
(九)其他损害旅游者权益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 旅游景区(点)的门票设置,按旅游景区(点)的实际状况,可以分别设置单一门票,或低于单一门票价格总和的联票或者套票,一并向旅游者公示,由旅游者自主选择;禁止向旅游者强行出售联票、套票。
旅游景区(点)门票价格确定或者调整,应按照价格管理规定报经批准。价格管理部门在确定或者调整景区(点)门票价格时,应当征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上调价格的执行及公益性旅游景区(点)减免费优惠,按省规定执行。
旅游景区(点)内的公共厕所、自然拍照点不得收费。
第三十三条 旅游经营者应加强从业人员的旅游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国家规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岗位和工种,从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任职。
第三十四条 旅游经营者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根据所经营的业务制定安全预案,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并向旅游者作出警示;发生旅游安全事故时应当立即采取救援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经营涉及人身安全的旅游项目,其设施、设备应当经法定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和安装调试检查合格后,方可运营使用;旅游经营者应使保障设施、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有关部门应定期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 对取得旅游饭店星级标志、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标志等的旅游经营者,实行服务质量定期复核制度。定期复核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不符合相应质量要求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指导督促经营者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能达到规定服务质量标准的,由原评审批准权限机关予以降低或取消旅游饭店星级标志和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标志。
被降低或取消旅游星级的饭店,自降低或取消之日起,半年内不得申请重新评定星级;被降低或取消质量等级的旅游景区(点),自降低或取消等级之日起,一年内不得申请重新评定等级。
第三十六条 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旅游经营者有权拒绝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检查,有权拒绝摊派和国家、省规定以外的收费,有权拒绝提供无偿服务,有权拒绝有关部门强行推销或者指定购买的商品,有权拒绝旅游者违反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的要求。

第四章 旅游者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十七条 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人身、财产的安全得到保障;
(二)要求旅游经营者提供有关服务内容、档次、费用标准等方面的真实情况;
(三)自主选择旅游经营者及其所提供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并获得质价相当的服务;
(四)自愿购买旅游者个人保险;
(五)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到尊重;
(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旅游经营者索赔;
(七)有权拒绝非法检查,并提出投诉;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三十八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承担下列义务:
(一)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爱护旅游设施;
(二)尊重旅游地的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
(三)自觉遵守旅游秩序和社会公德;
(四)遵守旅游景区(点)依法制定的管理制度;
(五)支付门票和其他有偿服务的费用;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有关义务。
第三十九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旅游投诉制度,设立旅游投诉电话,并向社会公布,接受旅游者的投诉。对旅游者的投诉,按省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查明事实,依法处理。
旅游经营单位应将旅游投诉电话号码牌放置在明显位置,告知旅游者,自觉接受旅游者的监督。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条 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旅游经营者发生争议,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旅游经营者协商解决;
(二)向旅游、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消费者协会申诉或者投诉;
(三)有仲裁协议的提请当地仲裁委员会仲裁;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一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加强旅游行业监督管理,工商、公安、交通、质量技术监督、物价、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安全、旅游运输、旅游商品和服务质量标准以及价格、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二条 旅游景区(点)管理机构或经营者应接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制订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维护正常旅游秩序,保持旅游设施完好和清洁卫生,保障安全。
第四十三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旅游经营者未履行旅游安全责任或者其服务设备、设施不符合保障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应当通知其立即整改,并向有关部门通报。
发生旅游安全事故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妥善进行处理。
第四十四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时,执法人员应当不少于两人,并出示行政执法证件,依法检查。
监督检查不得收取费用,不得妨碍或者干扰旅游者正常的旅游、休息等活动,不得泄露旅游经营者的商业秘密。
第四十五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指导监督建立公开合法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佣金收授制度,并纳入税务财务管理;建立公开公平的导游人员工作报酬机制,旅行社必须依法明确导游人员的劳动报酬和返回佣金比例,并纳入企业核算体系内规范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的规定,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取得服务质量等级的旅游经营者,使用服务质量等级标志和称谓的;
(二)国家规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岗位和工种,旅游从业人员未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上岗、任职的;
(三)在旅游景区(点)及其周围擅自摆摊、圈地、占点,妨碍旅游者观光、摄影的;
(四)纠缠、诱骗或者胁迫旅游者购物、接受有偿服务的;
(五)旅游景区(点)向旅游者强行出售联票、套票的。
第四十七条 旅游景区(点)票价应按价格管理规定报经批准。未按规定报批,擅自确定或者调整旅游景区(点)票价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第四十八条 未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事旅行社业务经营活动的,依照《旅行社管理条例》的规定,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停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无导游证进行导游活动的,依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规定,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予以公告,处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第四十九条 旅行社组织旅游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的规定,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15天至30天,并可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一)不与旅游者订立书面旅游合同或旅游合同未按省规定明确有关事项的;
(二)安排内容不健康的游览、服务项目;
(三)擅自提高服务价格或加收服务费用、收取旅游者购物的回扣;
(四)强制旅游者购物,接受服务或者向旅游者索取小费。
导游等从业人员有前款第二、三、四项行为的,依照《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的规定,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发证机关吊销导游证或者上岗证,并予以公告。 对委派该导游等从业人员的旅行社给予警告直至停业整顿。
第五十条 旅行社擅自改变旅游行程安排,擅自改变、减少或者增加游览、服务项目或降低服务标准的,依照《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规定,按照旅游合同承担违约责任,赔偿旅游者损失;情节严重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业整顿3天至15天,并可处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导游等从业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的规定,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暂扣导游证或者上岗证3个月至6个月;情节严重的,由发证机关吊销导游证或上岗证,并予以公告。
第五十一条 旅行社不按核定的经营范围开展经营活动的,依照《旅行社管理条例》的规定,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15天至30天,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发证机关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五十二条 旅行社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规定,可以由发证机关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一)拒不按规定足额缴纳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
(二)经营管理人员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任职资格的;
(三)一年内未开展旅行社业务的;
(四)拒不参加旅行社年检的。
第五十三条 旅行社未按规定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依照《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15天至30天,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发证机关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五十四条 旅游开发建设、旅游服务经营活动中,其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理。
第五十五条 阻挠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五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十七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旅游管理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外商投资旅行社的规定,按《旅行社管理条例》第四章外商投资旅行社的特别规定执行。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湖州市旅游管理办法》(湖政发〔2002〕14号)同时废止。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国营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条例》的通知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国营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条例》的通知

1983年5月27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现将《国营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条例》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在国营建筑企业中认真贯彻执行。
安全生产是关系到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关系到四化建设的大事,因此,必须贯彻“安全第一”和“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安全管理,做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本条例是指导国营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文件。各地区、各企业要组织广大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并结合企业整顿和技术改造,进一步总结经验。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请及时告部劳动工资局。

附:国营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安全生产是一切经济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头等大事。生产必须保证安全是建筑企业必须遵守的原则。为了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切实加强管理,保证职工在生产过程中安全和健康,促进生产的发展,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建筑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的领导,尊重科学,严格管理。在管理生产的同时管理安全工作,安全生产指标是考核企业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安全生产搞得不好的企业,不能评为先进单位。
第三条 企业要努力改善劳动条件,注意劳逸结合,制定以防止工伤事故、职工中毒和职业病为内容的安全技术措施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四条 本条例适用于国营建筑安装、市政施工企业和建筑构件、木材加工、机械修理等工业企业。

第二章 安全责任制
第五条 企业经理(厂长)和主管生产的副经理(副厂长)对本企业的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负总的责任。认真贯彻执行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定期向企业职工代表会议报告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和措施;制定企业各级干部的安全责任制等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安全生产
中的问题;组织审批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贯彻实施;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和开展安全竞赛等活动;对职工进行安全和遵章守纪教育;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和各职能单位的职工做好本职范围内的安全工作;总结与推广安全生产先进经验;主持重大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并督促实施。
第六条 企业主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对本企业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技术工作负总的责任。在组织编制和审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负责提出改善劳动条件的项目和实施措施,并付诸实现;对职工进行安全技术教育;及时解决施工中的安全技术问题;参加重大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技术鉴定意见和改进措施。
第七条 工区(工程处、厂、站)主任、施工队长应对本单位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负具体领导责任。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违章指挥;制定和实施安全技术措施;经常进行安全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制止违章作业;对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和安全纪律教育;发生伤亡事故要及时上报,并认真分析事故原因,提出和实现改进措施。
第八条 工长、施工员、车间主任对所管工程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组织实施安全技术措施,进行技术安全交底;对施工现场搭设的架子和安装的电气、机械设备等安全防护装置,都要组织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不违章指挥;组织工人学习安全操作规程,教育工人不违章作业;认真消除事故隐患,发生工伤事故要立即上报,保护现场,参加调查处理。
第九条 班组长要模范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领导本组安全作业;认真执行安全交底,有权拒绝违章指挥;班前要对所使用的机具、设备、防护用具及作业环境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改进措施;组织班组安全活动日,开好班前安全生产会;发生工伤事故要立即向工长报告。
第十条 企业中的生产、技术、机动、材料、财务、教育、劳资、卫生等各职能机构,都应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的要求负责。
生产部门要合理组织生产,贯彻安全规章制度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加强现场平面管理,建立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秩序。
技术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安全技术规程、标准编制设计、施工、工艺等技术文件,提出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安全技术规程;负责安全设备、仪表等的技术鉴定和安全技术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机械动力部门对一切机电设备,必须配齐安全防护保险装置;加强机电设备、锅炉和压力容器的经常检查、维修、保养,确保安全运转;培训操作人员。
材料部门对实现安全技术措施所需材料,保证供应;对绳杆架木、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等要定期检验,不合格的要报废更新。
财务部门要按照规定提供实现安全技术措施的经费,并监督其合理使用。
教育部门负责将安全教育纳入全员培训计划,组织职工的安全技术训练。
劳动工资部门要配合安全部门做好新工人、调换岗位工人、特殊工种工人的培训、考核、发证工作;贯彻劳逸结合,严格控制加班加点;对因工伤残和患职业病职工及时安排适合的工作。
卫生部门负责对职工的定期健康检查;现场劳动卫生工作;监测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的尘毒浓度;提出职业病预防和改善卫生条件的措施。
第十一条 安全机构和专职人员应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和监督检查工作,其主要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本条例及有关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法规;
二、做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管理工作,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经验;
三、经常深入基层,指导下级安全技术人员的工作,掌握安全生产情况,调查研究生产中的不安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四、组织安全活动和定期安全检查;
五、参加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对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六、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新工人、特殊工种工人的安全技术训练、考核、发证工作;
七、进行工伤事故统计、分析和报告,参加工伤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八、制止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遇有严重险情,有权暂停生产,并报告领导处理;
九、对违反本条例和有关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法规的行为,经说服劝阻无效时,有权越级上告。
第十二条 在有几个施工单位联合施工时,应由总包单位统一组织管理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分包单位必须服从总包单位的指挥。对分包给建筑队施工的工程,承包合同要明确安全责任;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建筑队,不得发包工程。

第三章 安全技术管理
第十三条 所有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都必须有安全技术措施;爆破、吊装、水下、深坑、支模、拆除等大型特殊工程,都要编制单项安全技术方案,否则不得开工。安全技术措施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工程特点、施工方法、劳动组织和作业环境等情况提出,防止一般化。
第十四条 施工现场道路、上下水及采暖管道、电气线路、材料堆放、临时和附属设施等的平面布置,都要符合安全、卫生、防火要求,并要加强管理,做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第十五条 各种机电设备的安全装置和起重设备的限位装置,都要齐全有效,没有的不能使用;要建立定期维修保养制度,检修机械设备要同时检修防护装置。
第十六条 脚手架、井字架(龙门架)和安全网,搭设完必须经工长验收合格,方能使用;使用期间要指定专人维护保养,发现有变形、倾斜、摇晃等情况,要及时加固。
第十七条 施工现场坑、井、沟和各种孔洞,易燃易爆场所,变压器周围,都要指定专人设置围栏或盖板和安全标志,夜间要设红灯示警;各种防护设施、警告标志,未经施工负责人批准,不得移动和拆除。
第十八条 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开工前,技术负责人要将工程概况、施工方法、安全技术措施等情况向全体职工进行详细交底;两个以上施工队或工种配合施工时,施工队长、工长要按工程进度定期或不定期的向有关班组长进行交叉作业的安全交底;班组每天要对工人进行施工要求、作业环境的安全交底。
第十九条 混凝土搅拌站、木工车间、沥青加工点及喷漆作业场所等,都要采取措施,限期使尘毒浓度达到国家标准。
第二十条 采用各种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的革新和科研成果,都要经过试验、鉴定和制定相应安全技术措施,才能使用。
第二十一条 加强季节性劳动保护工作。夏季要防暑降温;冬季要防寒防冻,防止煤气中毒;雨季和台风到来之前,应对临时设施和电气设备进行检修,沿河流域的工地要做好防洪抢险准备;雨雪过后的要采取防滑措施。
第二十二条 施工现场和木工加工厂(车间)和贮存易燃易爆器材的仓库,要建立防火管理制度,备足防火设施和灭火器材,要经常检查,保持良好。
第二十三条 凡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厂和车间,都应采用有利于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的先进工艺和技术;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四章 安全纪律
第二十四条 企业职工要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提高政治、文化、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积极参加安全生产的各种活动,提出改进安全工作的意见,搞好安全生产。
第二十五条 遵守劳动纪律,服从领导和安全检查人员的指挥,工作时思想集中,坚守岗位,未经许可不得从事非本工种作业;严禁酒后上班;不得在禁止烟火的地方吸烟动火。
第二十六条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得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对违章作业的指令有权拒绝,并有责任制止他人违章作业。
第二十七条 按照作业要求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在没有防护设施的高空、悬崖和陡坡施工必须系安全带;高空作业不得穿硬底和带钉易滑的鞋,不得往下投掷物料,严禁赤脚或穿高跟鞋、拖鞋进入施工现场。
第二十八条 在施工现场行走要注意安全,不得攀登脚手架、井字架、龙门架和随吊盘上下。
第二十九条 正确使用防护装置和防护设施,对各种防护装置、防护设施和警告、安全标志等不得任意拆除和随意挪动。

第五章 安全教育
第三十条 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必要性,懂得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科学知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自觉地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法令和规章制度。
第三十一条 企业要建立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考核制度。要把《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考核、评定工人技术水平的重要依据,考核成绩要记入职工技术档案。
第三十二条 新工人(包括合同工、临时工、学徒工、实习和代培人员)必须进行入厂安全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安全技术知识、设备性能、操作规程、安全制度和严禁事项,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操作岗位。
第三十三条 电工、焊工、架工、司炉工、爆破工、机操工及起重工、打桩机和各种机动车辆司机等特殊工种工人,除进行一般安全教育外,还要经过本工种的安全技术教育,经考核合格发证后,方准独立操作;每年还要进行一次复审。对从事有尘毒危害作业的工人,要进行尘毒危害和防治知识教育。
第三十四条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施工和调换工作岗位时,要对操作人员进行新技术操作和新岗位的安全教育,未经教育不得上岗操作。
第三十五条 定期轮训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和安全干部,提高政策思想水平,熟悉安全技术、劳动卫生业务知识,做好安全工作。

第六章 安全检查
第三十六条 企业除应经常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外,还要组织定期检查。企业每季、工区每月、施工队每半月组织一次检查。检查要发动群众,要有领导干部、技术干部和工人参加,边检查,边整改。
第三十七条 每次检查要有重点、有标准,要评比记分,列入本单位考核内容。
第三十八条 对查出的隐患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建立登记、整改、检查、销项制度。要制定整改计划,定人、定措施、定经费、定完成日期。在隐患没有消除前,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如有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险情,应立即停止作业。

第七章 事故调查和处理
第三十九条 企业发生伤亡事故,必须遵照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的规定办理。事故报告要及时,不准隐瞒、虚报或拖延不报。
第四十条 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企业领导人应该立即组织调查,认真从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要查清原因,查明责任,提出防范措施,严肃处理事故责任者。

第八章 奖励与惩罚
第四十一条 凡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成绩突出,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荣誉奖或物质奖:
一、认真执行本条例,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取得显著成绩的;
二、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发明、技术改进或者提出重大合理化建议的;
三、防止和避免了重大伤亡事故或在事故抢救中有功的。
第四十二条 奖金来源可在企业奖励基金和罚款中提取。符合第四十一条(二)项规定的,按照国务院《发明奖励条例》、《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给予奖励。
第四十三条 对于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职工,经教育不改的,应给予处分:
一、违章作业或违章指挥造成事故的;
二、玩忽职守,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造成事故的;
三、发现有事故险情,即不采取防范措施又不及时报告,而发生事故的;
四、发生事故后破坏现场、隐瞒不报、虚报、故意拖延报告或者嫁祸他人的;
五、对批评或制止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六、不执行上级和安全部门限期解决的安全隐患和治理尘毒作业的要求,造成事故或使职工继续在尘毒作业环境下从事生产,导致职业病的;
七、由于设备超过检修期限运行,或设备有缺陷,或没有防护装置造成事故的;
八、发生事故后,不积极组织抢救,或事故后不汲取教训采取措施,致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
第四十四条 处分包括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情节严重者要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先进企业必须是贯彻本条例,搞好劳动保护和坚持安全生产的模范。凡年万人死亡率超过1.5的,负伤频率超过36‰的,当年不能评为先进企业。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各省、市、自治区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根据本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执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